设为首页
|
手机登录
|
加入收藏
|
管理登录
首 页
油画作品
国画作品
诗词作品
诗蝉杂文
作者简介
当前位置:
首页
>
诗蝉杂文
说石
更新时间:2019-03-13 10:56:50 点击:
返回首页
.诗蝉杂文系列之——
说石
作者:李运成
中国人对石头情有独钟应该是世所罕见的,从上古神话中的女娲炼七彩石补天,到明清小说《石头记》中的木石前盟,从李冰治水的石人到“莫道石人一只眼,挑动黄河天下反”的红巾起义,普普通通的石头,成为了历史文化嬗变的见证与载体。
最初的石头,只是静静的躺在旷野上,经受着烈日与风雨的侵蚀,等待化为尘土的命运。然而一个人的经过改变了石头,也改变了人类的命运。他就是仍然陈列在历史博物馆中一枚安静的石镰。人类学会了使用工具,继而制作箭簇,斧头,捕猎,厮杀,攫取,收藏。石头慢慢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。直到青铜与铁的出现,石头才退居建筑与装饰的二线阵地。
中国古人对石头的热爱近乎于痴狂,尤其是石头中的精品:玉石。春秋战国时期,许多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镇国之宝,据《战国策》载:“周有砥厄,宋有结绿,梁有悬愁,楚有和璞。”而和璞就是大名鼎鼎和氏璧的前身。相传春秋时期,楚国有一个玉匠名叫卞和,在荆山脚下发现一块璞玉。卞和于是将它献给了当时的国王楚厉王,由于未经过琢磨,无法分辨,厉王命玉工查看,玉工说只不过是石头一块,厉王大怒,砍去了卞和的左脚。厉王死后,武王即位,卞和再次献石头,经鉴定还被认为是一块石头,于是又被砍去了右脚。后来武王死了,文王继位,卞和却不再敢去献玉。先前一块石头已经让卞和成了残废,如今只能抱着“石头”在楚山脚下哭成了泪人。文王听说后,命人剖开璞玉,果然得到了上好的玉石,取名和氏璧。而和氏璧,也成为历代文人骚客吟咏叹息的寄托,虽是珍宝,奈何无人赏识。之后和氏璧几经转手,也成就了一段段历史故事:完璧归赵,袁术据玺……而此时,这块普通的玉石,已经成为了权利角逐的象征,搅动了历史的几番沉浮。
古人爱玉石,更喜欢佩戴玉石。孔子说“玉之美,有如君子之德。”他认为玉石具有仁、智、义、礼、乐、忠、信、天、地、德、道等君子的品节。所以动则环佩铿鸣,静则温润如玉成为了君子的象征。
然而玉石毕竟相对稀少,平常百姓只能见到顽石,或建屋造房,或磨制成为器皿舂碾,终无大用。直到宋朝,石头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。
这不得不从一个人说起,米芾。众所周知,宋朝是一个生产文人的朝代。而文人雅士作画书写的重要工具有两个:砚台和印章,二者皆以石头为原材料,间接刺激了文人墨客对石头的鉴赏。米芾的书画造诣在当时数一数二,其对石头的热爱,那也是无人能及,甚至到了癫狂的地步。相传米芾因为玩石头荒废了公务,上司杨次公前来责备:“你身为朝廷命官,怎么能因为玩石头耽误公务呢?”可是米芾不紧不慢的从袖子里逃出一块玲珑清润的石头时候:“这样的石头怎么叫人不爱!”杨次公没理他,米芾接着又从另一个衣袖里掏出一块石头,这块更加奇特,又说:“这样的石头怎么叫人不爱!”接着又要拿出第三块,这时杨次公坐不住了,抢到手里说:“难道就你自己喜欢这样的奇石么”,从米芾袖子里选了三块石头,抱在怀里上车走人了。看来当时整个士大夫阶层对石头的喜爱,玩味是一种普遍的现象。
这还不算最癫狂的事情,米芾曾经把河岸上一块奇丑的巨石搬到家中,跪地参拜,并以兄弟相称,偶得一端奇妙的石砚竟然三天三夜抱着睡觉,还叫好友苏东坡为它作铭。由于收藏众多,许多人也想从他身上揩点油,他写信回绝道:“辱教须宝砚,去心者为失心之人,去首者乃项羽也。砚为吾首,谁人教唆,事须很研。”俨然石头已经成为了他的身家性命。
如果说富贵时赏石出与嗜好,那贫困中怜石则近乎于一种信念。民国时,外公的爷爷曾是一名读书人,对石砚略有研究。一次家里没有米了,叫他去买米,他路过一个地摊,看到有人在卖杂物,其中就有一方砚台,呵气成水,于是他将买米的钱买了砚台。回到家中全家人都责备他,他却自以为捡了大便宜。后来外公的爷爷去世,家人就把那方砚台一起随之下葬。由此看来,文人赏石,是类似于敬惜字纸对文化品性的一种敬重。
古往今来,中华民族对石头坚硬品性的推崇,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宁折不弯的铿锵热血男儿,从“君当作磐石,妾当作蒲苇”的焦仲卿到“粉身碎骨浑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”的于谦,石头,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化学物质配比,更是一种精神与信仰的凝聚,教诲着后代的磊落人生。
石无语,但它却是沉默的诗。和你相遇,便是缘份。“相看两不厌,唯有敬亭山。”,米芾拜石,是人对石的一种痴迷与执着。石是禅,只有读懂它的人,才会看到它的光芒。沧海的海浪石,历练的是一番坚毅;山沟中的野石,默默无闻中等待寻找它的伯乐的出现,默默中磨练的是一种耐性,沉入江底的江石,在激流与泥沙的淘练中,最终成就一番美丽的容颜。
石是大自然的馈赠,是力与美的结合,是意与镜的勾勒,人无石不智,室无石不雅,藏石是一种修养,每每与石相视,都是一种心灵深处的净化。石有灵气,人养它、藏它,读它、爱它,便会滋养智慧,陶冶情操。
诗蝉作于2016年孟春
上一篇:
忙------由电影《肖申克的救赎》联想到的
下一篇:
诗蝉杂文系列之—— 从文人相轻谈起